道教中元節之 太乙救苦天尊
稱正月十五為上元,
七月十五為中元,
十月十五為的下元。
上一篇文章我们已聊過中元節的意義
甚至如何普渡拜拜都可在網路上google
但道教在普渡時真正的鬼王太乙救苦天尊
一般人對祂還滿陌生的
因為在台灣很少有主祀太乙救苦天尊的廟宇
對祂的了解也僅止於是超薦亡靈的神衹
總有著畏懼與距離感
其實若了解”太乙”一詞就知祂的神格及能量場
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學理論名詞「太一」
演變而來的。
「太一」本指形成天地萬物的元炁,
「太一」,元祖也,養之不窮,用之不竭,
能生萬物,乃炁之祖宗,造化之基也。
被稱為「太一」的元炁是先天地萬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,
是道家、道教最根本的信仰「道」。
因此,也可以說「太一」即「道」。
道經《太一救苦護身妙經》說太乙救苦天尊化身
於天地人三界;在天界居於東方長樂淨土、
在地獄薦拔亡魂、在人間則尋聲救苦,
具有此三種神格。太乙救苦天尊的東方長樂淨土,
類似於佛教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;而地獄薦拔,
則類似佛教的地藏菩薩;在人間的尋聲救苦,
則等同於觀世音。所以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,
可以說是佛教阿彌陀佛、觀世音、地藏菩薩等三神的綜合體。
太乙救苦天尊雖有此三種神格,但自六朝迄清,
我們所看到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道典,
絶大多數都僅止於地獄救贖相關。
太乙救苦天尊其餘的二種神格 ─
引渡至長樂世界的淨土思想,以及人間的尋聲救苦;
似乎較少人所注意與提及,也較少為道教徒所發揮。
太乙救苦天尊以救苦為神名,以救苦為職志
太乙救苦護身妙經:
太乙救苦天尊此聖在天呼『太一福神』在世呼為
『大慈仁者』,在地獄呼為『日耀帝君』,
在外道攝邪呼為『獅子明王』,
在水府呼為『洞淵帝君』。
若遇險難,只要虔誠誦念
「太乙救苦天尊」聖號,即可「解憂排難,化凶為吉」
故曰「尋聲救苦天尊」。
太乙救若天尊還有一個化身,即“鬼王”,
其聖號為“幽冥教主冥司靨然之鬼王硏孑大帝”
據說舉凡陽間舉辦濟幽齋醮道場,久困于陰司的餓鬼窮魂
因能難得施食賑濟,便蜂擁搶食,秩序大亂,
故天尊便化身為一相貌極其兇惡的鬼王,
鎮攝群鬼,維持秩序。故凡度亡法事,
除了設立焰口台、亡魂案之外,必另設一案,供奉鬼王之像
對道教而言七月正是太乙救苦天尊下凡普度眾亡靈之期
所以太乙救苦天尊,於中元節時化身為 「面燃鬼王」,
主宰諸鬼,護佑冥、陽兩界。
作為地獄救世主的太乙救若天尊以大慈大悲的心懷,
拯救著冥界的眾多罪魂,因此受到民眾的普遍信仰,
成為道教及民間信仰中千年享譽香火供奉的尊神。
雖然太乙[太一]所說的就是一個能量場
是人類將其神格化尊稱為太乙救苦天尊
但這強大的能量場確足以影響我們的意識及行為模式
這才是宗教信仰導正人心清靜修為的真諦﹒